【飼主教育篇part2】毛孩吃得開心=吃得健康?一起來檢視你的餵食行為
在臨床上,肥胖、糖尿病與脂肪肝,是伴侶動物常見的代謝性疾病。而深入追查原因,最大影響因素,往往不是食物本身,而是 #飼主的餵食行為。
我們的毛孩不會自己出門打獵,不會自己開冰箱、買零食,他們吃什麼、吃多少,全掌握在我們手中。
常見飼主餵食行為Q&A
Q1:我家的狗狗、貓貓很愛吃餐桌食物,偶爾給牠吃一點應該沒關係吧?
A1:許多飼主會把毛孩當家人,分享食物是愛的表現,但人類食物往往含鹽高、油多、糖分重,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肥胖與代謝性疾病,像是糖尿病、脂肪肝等。
Q2:每天給一點零食當獎勵,也會出問題嗎?
A2:「一點點」如果累積變成「天天、頓頓有」,就會成為熱量超標的來源。尤其高糖、高熱量的零食最容易轉化為脂肪,是造成肥胖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關鍵風險因子之一。
Q3:我選的飼料是網友推薦的高級品牌,應該沒問題吧?
A3:不論品牌、飼料價格高低,是否符合你家毛孩的年齡、體態、活動量與健康狀況才是關鍵。有些飼料熱量密度高,若活動量不足,反而更容易引發肥胖問題。
Q4:我家狗狗本來就比較圓,是不是體質的關係?
A4:沒錯,有些品種(如拉布拉多、黃金獵犬)天生易胖,但飼主的管理仍是關鍵因素。缺乏運動、過量餵食、餵錯食物會讓「易胖體質」變成「肥胖常態」。
Q5:毛孩胖胖的很可愛,不需要太擔心吧?
A5:「可愛」不能當作忽視健康的理由。肥胖會增加關節負擔、影響心肺功能、提升慢性病風險,甚至縮短壽命。符合BCS理想體態,才是健康的關鍵。
專業建議小結:
-
避免擬人化餵食與過度情感餵養
-
控制每日熱量,選擇營養組成合理的飼料與零食
-
搭配日常運動,定期監測體態與體重
-
根據獸醫或寵物營養專業人員建議調整飲食計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