鸚鵡的異常掉羽是什麼?
鸚鵡掉羽可分為自然換羽與異常掉羽。若羽毛脫落伴隨形狀不整、啄羽行為、羽軸脆弱或生長遲緩,則可能為異常掉羽,應及早介入。正常換羽是鳥類的一種生理現象,大多數鳥類每年至少會脫落並更換一次大部分羽毛,這有助於維持飛行效率與保溫功能。值得注意的是,必須分辨鸚鵡是處於正常的換羽期,還是因其他原因(如壓力、疾病、營養不良等)造成的異常掉羽。
若出現以下狀況,應警覺可能是異常掉羽,而非正常換羽:
- 羽毛掉落集中在某部位(如胸口、翅膀下緣)
- 羽毛根部斷裂、出現啄咬痕跡
- 羽毛生長遲緩或伴隨壓力紋
- 同時出現精神萎靡、體重下降、皮膚發炎等症狀
- 營養不良
缺乏蛋白質、維生素A、B群、礦物質等,會導致羽毛脆弱、易折斷或無法正常生長。 - 壓力或焦慮
孤單、缺乏刺激、環境改變或人鳥關係不佳,可能導致鸚鵡啄羽或過度理毛,引發掉羽。 - 疾病或感染
細菌、病毒、真菌感染,或是寄生蟲(如羽蟎)、皮膚炎等問題會引起搔癢與掉羽。 - 毒物或過敏反應
接觸到煙霧、清潔劑、黴菌毒素等環境毒素或食物中毒素,可能誘發皮膚過敏與羽毛問題。 - 環境因素不良
低濕、高溫、光照不足或過強皆會影響羽毛健康,使羽毛乾燥、變脆,進而增加掉羽風險。 - 自啄行為
因壓力、無聊、搔癢感而引起的反覆啄羽,長期會導致局部或大範圍羽毛脫落。